教育部长都有如此感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安全压力可想而知,用“压力山大”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保障学生安全,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基本义务,这本是个底线问题,但现在却上升到“生命线”的高度。把安全当作教育的“生命线”,从提高重视程度的角度看十分必要,但当所有教育活动的开展都以“不出事”为前提的时候,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就成了带着镣铐舞蹈。
在学生安全方面,面对全社会的高关注和严厉究责态势,基层教育系统特别是学校管理者无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现实中,“圈养式”教育模式越发盛行,如禁止对抗性的体育运动,从不组织外出旅游、体验生活,甚至禁止学生课间到操场自由活动。明知这样做是因噎废食,肯定会招惹批评,但为了保证不出事,“不挨板子”,依然如故。
教育本身应该是充满活力和张力的,一旦失去这些,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就变成了保姆式的看护行为。社会把安全压力给了学校;学校管理层千方百计保平安,把压力一层层往下传;教师不但要上课,还要参与日常学生安全管理,处在一种随时可能挨板子的忐忑状态。教师集保姆、保安和安全员于一身,活泼好动的孩子就只能静坐于教室。如此,怎么做好教育本职工作?这种状态下教育质量能好到哪里去?
“圈养式”教育模式培养不出“千里马”。还教育以本色和应有的轻松,关键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给学校“松绑”。这么做不是让学校推卸安全责任,而是通过健全的法律和完善的制度划清义务清单、明确责任边界,把无限责任变成有限责任,使学校在尽责之后无后顾之忧,把人力和重心放在教书育人的主业上。这是从源头上做好学生安全工作的治本之策。当然,还要加强配套建设,比如推行学生安全保险、建立学生安全事故鉴定机构等,在为学校解除“镣铐”的同时,进一步撑起保护伞,为种好教书育人的责任田提供全面支持。
当整个教育系统不再视安全为“最大压力”时,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就会舞得更加灵动,舞出精彩和成效。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