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国华出生在湖南益阳普通的农民家庭,对农民的艰辛劳动有着切身体会。得益于父亲对机械改装和创新的偏爱,他从小就喜欢捣腾机器,年纪不大就接触了很多机械方面的知识。益阳湖区盛产田螺,2001年,肖国华发现父母农闲时捡拾田螺出售净螺肉,一个人最多一天只能挑10斤左右,于是他萌生出弄个设备来减轻父母负担的想法。2003年,肖国华开始将脑中的想法付诸行动。
2008年,肖国华来到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机电学院任模具专业教师。之后,经过几次显著的改良,第四代田螺取肉加工机终于问世,能够实现壳肉的精细分离。不仅如此,分离后的生物废料还可作为水禽养殖场的活鲜饲料,消除了螺肉加工过程中的生物废料环境污染。田螺取肉加工机研发成功后,肖国华于2012年为其申请了多项专利,当年年底获得授权。
“学校良好的氛围给了我创造创新的空间,同事和企业师傅给了我很多设计的灵感。”肖国华自从进入浙江工商职院后,发现学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与宁海优良的产业环境相结合,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搭建出了非常有利的实践平台,让自己的技术和兴趣如虎添翼。
在宁海这片充满灵性的土地上,肖国华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宁海的模具企业,利用产业环境氛围进行模具教学、模具机械创新的研究。近两年来,肖国华结合自身实践,先后申报了涵盖模具、自动化设备在内的70余项创新专利。此外,肖国华还常常根据家人朋友的生活需求构思开发一些简易使用的家用小发明,如“年糕切片机”、“点钞机”、“自动施肥机”、“农田播种机”、“菠萝挖槽机”等等。
在肖老师的影响和带领下,该校机电学院的学生们也迸发出强烈的创新实践激情。2011年,他带领学生参加“华宝杯”全国职业院校模具技能大赛获一等奖;2012年,带领学生参加“中望杯”全国职业院校模具技能大赛获二等奖,肖国华本人则获得教师组个人一等奖,并获评全国高职院校模具技能大赛执裁专家。
肖国华觉得,老师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灌输。在课堂上,他会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让学生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不停地尝试,而不是示范。他告诉学生:“学是为了用,不是为了考试。”
在家庭教育中,他也是如此。每当四岁女儿嘟囔着自己的玩具坏了,肖国华可不会发挥所长二话不说为其修好,而是先让女儿自己琢磨琢磨,捣鼓捣鼓,尽量自己去“搞定”。就像当初他着手制作田螺取肉加工机一样,有同事怀疑道:“肖老师,你这个东西,能不能搞得出来哦?”他淡淡地答:“就算做不到位,每次尝试之后总会有所改进。如果目的性太强,就会找不到幸福的支点,若是作为自己的兴趣来做,就享受了尝试的全过程。搞技术的人,还是不要太功利。”
相关热词搜索: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