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邮电大学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纪实
不是“985”“211”高校,西安邮电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却享有与一些高校硕士研究生同等的招聘待遇,部分专业连续多年保持90%以上的就业率。学校近70%的学生参与各类竞赛活动,全国性竞赛省级以上获奖数量每年增幅20%以上。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最根本的是要创新教育培养模式,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西安邮电大学党委书记崔智林道出了这所普通省属高校的教育“秘诀”。
接地气,学校教育对接市场需求
早在2006年,西安邮电大学就开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3+1”创新教育培养、企业对接定制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前3年学理论打基础,大四提升实践技能,培养企业需要的‘熟手’。”计算机学院“3+1”创新实验班教师刘军说,与企业需求无缝衔接,实验班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不亚于一些高校的研究生。
“3+1”创新实验班创设10年来,就业率一直保持100%,特别是“3+1”linux实验班2015届毕业生中,近95%签约腾讯、百度、阿里巴巴、新浪等互联网行业巨头,入职年薪都在20万元左右。
长期的探索实践,使西安邮电大学形成了多种形式、多种专业方向的创新教育模式。仅计算机学院就设立有IT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3+1”嵌入式班、“3+1”linux班、“2+2”班、卓越班等创新教育实验班。2014年,学院创新教育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依托近50个教学实验室、17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教学科研平台与近百个校内外实习基地、校企联合实验室,西安邮电大学构建了基础、专业、综合、创新4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提层次,学生科技创新融入教师科研
2015年全国大学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三创大赛中,西安邮电大学青年教师赵小强指导的学生作品“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智慧水务方案”荣获全国一等奖。赵小强指导的学生远洋科技创新团队,近3年共荣获省部级一等奖以上奖励10余项。
“大学生科技创新要结合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提升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赵小强说。2014年,赵小强指导团队成立西安碧海蓝天科技有限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水质、大气远程在线监测仪器及现代通信核心技术,与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累计获得科研及产业化项目资金50余万元。
“我们逐渐形成了学科竞赛、教师科研、科技创新的培养模式,实现了传帮带的良性发展和师生成长共赢。”如今,赵小强创立的远洋科技创新团队由最初的十几名本科生发展到本科生和研究生80多人,成员遍布各个学院,参与学生超过200人。
在西安邮电大学,像赵小强这样带领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和创新创业实践的专业指导教师有很多。据统计,近3年来,学校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科技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950多项,获奖学生1640余人次。全国性竞赛省级以上获奖数量每年增幅20%以上,各类竞赛参与人数占到学生总数的近70%。
为激励更多教师将自己的科研课题与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相结合,西安邮电大学明确把大学生科技竞赛成绩纳入教师教学业绩和奖励范畴,与教学项目立项、本科教学工程、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等同等对待。
促孵化,打造大学生创业梦工厂
这一年来,自动化学院2012级学生马琼忙得不可开交。他们团队的创新项目“智能点滴监控系统”入驻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之后,又成功入驻国家级“硬科技”孵化基地——中科创星众创空间,成为同批入驻项目中唯一一组本科生项目。
2014年,西安邮电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成使用。学校除在政策、场地、办公设施等方面给予支持外,还设立专项经费,给予每个项目4000元至6000元支持,并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发明、技术研发和实体创业等活动。
“依托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学校建立以科技竞赛为基础的校院两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科技竞赛与创新创业的对接。”西安邮电大学校长范九伦说。
学校还以孵化基地为中心,建立1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在各学生公寓依托党员工作站设立20个公寓创新创业平台,在校园形成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交流,实现课堂开放、实验室开放、科研开放。
依托孵化基地,西安邮电大学与社会孵化器机构、投资机构和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深化产学融合,大力助推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落地。目前,一期入驻项目均已顺利完成孵化,累计获得天使投资350余万元,校内外合作企业和单位近40家,正式注册成立公司4家。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西安 邮电 竞争力甘肃轨道,甘肃北方扶贫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技术学校 职业技校 甘肃技校 甘肃技工学校 甘肃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技校 兰州技术学校 兰州职业技术学校 中等职业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