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我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折。一次,我偶然翻看华文报纸时,看到一则招聘广告,上面写着“爱华中文学校招聘中文老师”。我当时很兴奋,因为自己毕业于师范专业,在国内有教学经验。如果能在海外从事自己的“老本行”,那岂不是天大的幸事。我毫不犹豫地拿起电话,竟然顺利地得到了面试机会。从第一次踏进爱华中文学校的大门至今已经4年多了,我在海外从事着中文教育工作,并且像热爱生活一样热爱着这份工作。
听着学生们一声声的“老师”“老师”,我难掩喜悦的心情,仿佛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重拾久违的存在感。可是,很快我就发现,海外中文教育和国内的语文课堂完全不一样,这里的中文学校一周才有一次课,每个班级里的学生从年龄到中文水平都参差不齐。面对这种情况,我不但没有灰心,反而更加积极地去摸索。一路走来,我跟资深的老教师学到了不少经验,也收获了一些教学心得。
首先,我觉得作为一名老师,基本功之一就是对课堂的管理和掌控能力。好的课堂管理要与精彩的授课内容相呼应才能相得益彰。因此,每一堂课前我都会认真写好备课笔记,琢磨着怎么把一堂课的内容有趣生动地表现出来。我往往先在脑子里设想出几种思路,斟酌后再敲定一个,并把它写成教案。课堂上学生们津津有味地听着,积极活跃地参与着,教学按照预先的计划顺利推进。
其次,上课时老师一定要与学生有眼神的交流。如果看到的是学生的眼睛,那就证明授课内容吸引了学生。如果看到的是学生低着的头,那就说明授课内容没有引起学生兴趣,他们走神了。站在讲台前,我喜欢看着学生的眼睛,因为除了借此能观察到他们是否对授课内容感兴趣外,还能感知他们是否理解了我所讲的内容,同时对于爱走神的学生还能起到提醒作用。
第三,“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是我的另一个心得。在海外中文学校确实存在着这种情况:在一个班级中,学生年龄不等,接受能力不均,中文水平不齐,有的学生甚至不愿学中文,是被父母逼着到中文学校的。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我因材施教,更多地引用“复式教学法”,即抓中间,带两头,争取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年龄的学生都能“吃得饱”“消化得了”。面对一些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我会允许他们“失败”,但不会放弃他们,当他们取得点滴进步时会“狠命”地表扬他们,使他们依旧信心满满地学习,争取稳步前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循序渐进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拿作文课来讲吧,我现在教的二年级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写作。对于海外学生来说,中文已经不是他们的母语,而且一个星期只有一次中文课,所以往往中文功底比较薄弱,学得很慢,也很吃力。我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从词汇到语句,再从语句到段落,最后到文章,一步一步来。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保持耐心。先从最简单的看图说话开始,先说一说,再动笔写一写,一点一点地提高。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学习写比喻句的那堂课。二年级的课堂练习中有很多是仿写比喻句的内容,虽然我讲了好几遍,但发现学生掌握得并不好。比如,一个学生写了“我爸爸长得很像我爷爷”,我告诉他,这不是比喻句。可过几天再做练习时,他又会写出“前面的那个人很像我姐姐”。我经过研究发现,除了告诉他们比喻句是两个不同类的事物相比较之外,还可以借助图片来引导他们,从抽象到具体。有了丰富的图片搭配训练,他们的想象力丰富了,兴趣提高了,写出来的句子自然就好多了。
从事海外中文教育这几年,我始终坚持认真揣摩每一堂课,争取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仔细布置每一次作业,争取达到巩固复习的目的。因为我心中有着明确的方向,我觉得能有机会在海外从事自己的“老本行”,应该知足,更应该珍惜,所以我像热爱生活一样热爱教中文。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