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中职适当规模
近年来,中职生在校数量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明显下滑,出现了“就业市场红火,招生市场凄凉”的局面。据统计,2014年全国中职学校招生619.76万,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约为44%。而现实中社会对中职校毕业生实际需求很大。以化学工艺专业为例,据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中职类化院招生数量比2013年下滑30%,而从近几年行业新增就业人员的分布来看,职教生所占比例高达77%。面对生源危机,需采取多种有力措施摆脱“不愁就业愁招生”的尴尬。
优质资源“产能”再平衡
目前一些具有示范效应的职教名校,也不得不面对招生难甚至招不满的困境。这势必造成优质教育资源的施教面受到限制,不能实现最大化利用和资源共享。需要通过“产能”的再平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使用效率。
鼓励学生流动。推出“中等职业教育券”。将教育经费按人头换算成一定面额的教育券,由学生家长手持教育券自主选择学校。在中职教育中引入教育券制度已有先例,事实证明有利于职教发展。通过公平竞争可以打破现有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促进生源在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效应。学校跨市发展。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优质职业院校“走出去”,也是优化资源配置,拓宽中职教育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比如到相应的产业转移地开展跨市联合办学,或开办分校,实现跨区域合作培养人才。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于2010年联合横跨中国东、西部的25个中、外化工企业及职业院校,组建了“上海化工职业教育集团”,发挥化工教育资源优势,引入当地生源,在当地培养,让上海化工的“跨市发展”战略得以落实,同时也提升了中西部地区的化工职教水平。
进一步增强中职吸引力
中职校备受冷落,说到底还是吸引力不够。五中全会提出要提高技术工人待遇,这是解决源头上的问题,只有让学生有更好的发展,中职教育才有吸引力。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现代学徒制实行招生即招工,以优质就业拉动招生,校企联合培养,使教育和经济社会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学习与就业选择空间。推进中高职贯通衔接。中高职贯通是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构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但要切实做好课程层面的衔接,避免应试教育的倾向。
质量是发展核心
提高质量是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而教育质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教育教学内容和标准是否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教育教学过程和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
服务于社会的改革发展
职业教育一定要为产业服务,所以专业建设一定要与产业对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服务生产方式变革。近年来,国家进入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比如伴随着上海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传统化工行业面临转型,对人才需求逐步形成以总部经济和研发为主。面对这种形势,上海信校主动适应化工生产基地外移,与东、西部教育资源联合办学,利用信息技术辐射优质职教资源,为上海化工创新发展、跨市发展、一体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持。服务技术进步。职业教育必须与技术进步同步,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比如随着科学技术以及智能化的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快速崛起。近期,上海宣布将“机器人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支柱产业,未来需要大量的工业机器人生产、维护、调试人才,为中职学校提出满足未来上海机器人产业人才需求的新方向。服务现代服务业。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必须随社会和市场需求而“变”。面对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中职专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然,学校应进一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在都市产业、网络营销、危险品物流等现代服务产业中找到更多出路。
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结合学生智能特点,为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成才道路,让每个学生都有更好的发展,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必须遵循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应该设计一套具有中职特色的培养系统,去提升他们的文化和专业技能,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精英人才。
坚持多元化成才道路。如今,学生的多元成才正逐渐被社会接受。即使同在职业学校,也已经不是单一模式成为合格毕业生,他们应该有许多选择。上海信校一直实施“选择的教育”,学生可以通过VERP这个平台,自己选择专业、课程、老师和上课方式,VERP系统则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对其实施精细管理和个性化指导。“选择的教育”有利于重树职业教育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最后懂得“如何去学”,为学生提供了多元成才之路。坚持手脑并用的职教特色。手脑并用,是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事实上,中职学生大多在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方面不占优势,其智力倾向往往体现在自然观察、视觉空间、身体运动等方面。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教学适应这些具有独特智力倾向人群的特点,坚持手脑并用,利用学生的智力强项培养学生的能力。
与此同时,中国产业升级对人才技能水平和素质要求日渐提高,需要职业学校花费较长的时间培养更多的精英技术技能人才。而现有的中高职贯通衔接,由于各学校文化不同,存在沟通和协调障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所以,迫切需要在职业教育长学制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服务拓展中职空间
职业教育开展社会服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学校需要在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过程中,建立对外开放系统,不断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做大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高度对接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助于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但是,目前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协调发展仍缺乏机制,比如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之间学习成果不能互认,行业企业人才很难实现学历与技能同步提升。问题的解决亟待出台相关的政策或办法,比如可以以开放大学为依托,建设国家学分银行和职业培训成果兑换机制。开展技术服务。伴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职业学校还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技术、设施等资源优势,在实现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目标的同时,不断提升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满意度和认可度。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李克强总理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发挥我国巨大人力优势,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之举。可见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人才的重要使命。
职业学校应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开展创新教育,服务和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而中职教育与创业实践息息相ipsu关,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全社会都在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职业教育作为就业教育,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是市场必然和学生需求。
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政府有责,职业院校更有责,方法永远多于困难,关键在创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