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苏文洋先生鼓吹继续大幅扩招,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去年6月,他曾发表一篇《建议北京率先实现录取率100%》。由于他发在北京晚报的文章接近社评性质,笔者担心会误导很多人,所以想撰文跟他商榷一下,指出他的一些问题所在,让大家更科学、理性地对待扩招。
首先,苏文洋严重弄错了一个情况,就是他以为,教育部在打算今后几年逐渐缩小招生规模,。事实上,“2009年,扩招幅度将不超过4%,2010年则不超过3%”,都是在前一年招生人数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只不过将增长的速度放慢了——在扩招的头几年,每年都比上一年增加招生40-50%,简直跟“大跃进”无异,被严峻的现实扇耳光后,再以那样的大步伐扩招,可能就要出大问题了,所以现在国家才放缓了扩招速度——注意,是扩招减速,不是缩招!
苏文洋说,过去的扩招,很大程度上是还债的性质,对这话笔者表示相当的赞同。改革开放近20年,中国经济飞快地增长,但高校招生增长一直滞后。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情况存在,汤敏等一些专家才向国家建议扩招。但是,我们究竟扩招到什么程度,就可说“还债”还得差不多了,恐怕要好好核算核算。苏文洋拿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跟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得出中国大学生没过剩的结论,可我想问一问,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程度,差人家多远呢?
这几年支持继续扩招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理由是,不扩招,高中生不上大学,难道就不需要就业,没有就业压力了吗?这其实似是而非的。的确,那些没能上大学的高中生,也需要实现就业,甚至“孩子们自己泡图书馆,也比到社会上游荡四年强”亦有道理。可是,“放羊”大学让孩子泡四年图书馆,难道是免费的吗?让孩子读大学,要不要考虑成本与产出问题?高中毕业直接就业者,想进修,可以参加自考和继续教育,非要都送进大学拿正式文凭吗?
苏文洋最荒谬的提法是,“高中毕业不能马上工作,又不让上大学,你让孩子干什么去?”可难道不能马上工作的青年,就应当都成为大学生吗?接受大学教育,需不需要一定的学习能力?是否每个孩子都具备足够的学习能力?如果只因为“人民群众有需求”,就要充分满足他们让孩子上大学的愿望,那研究生院是否也应大幅扩招,将100%的考生录取为博士呢?
必须承认,我国的高中毕业生想就业,压力也不小。但笔者更要指出的是,高中生就业不容易,并非说让他们都读大学后,就业就会自然变得容易。因为能不能就业,主要不是看你文凭是否高一级,而是看有多少需要人的岗位,以及你有没从事它的能力。中国的城市化率才四成,还以制造业为主,高中生进图书馆泡四年,工厂就会接收他们吗?为何非要都上普高、读大学呢?更适合读技校的孩子,让他们读技校不更好吗?大学扩招可以,盲目超前不行。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