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刘校长替一批校长说出了心声。
事实上,课程自主权水分让一些校长颇感困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规定,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共占总课时的16%-20%,乍一看比例不低,但是水分颇大。义务教育阶段九年共计9522课时,除去国家学科课程之外,从课程性质上讲,综合实践活动属于国家课程,约占630课时,班队会约占312课时,地方课程约占300课时,真正留给学校完全自主的校本课程课时不足300课时,简言之,每周平均不到一节课。
此外,学科本位导向容易导致学科割裂和课程分化,课程越分化,学科越割裂,割裂后的学科被设定了不同的学科壁垒。但是,不管课程有多少种,对课程价值的最终判定是内化在学生身上的实际发展。课改之初国家即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关注完整的人,要关注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层面的协同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当前价值和作为鲜活个体的唯一价值。但现实是割裂的学科体系与要求完整人的培养目标之间已经形成了矛盾。人的完整性如何去呵护和引导,需要学校课程来支撑。
作为一名教育研究者,笔者特别能体谅刘校长的迫切心情。如果把学校看作是一种教育服务机构,这一机构能够提供的核心产品就是课程,课程的质量决定了学校的育人水准,所以课程身上背负着艰巨的使命。但是,整合课程要有序科学,放权也要逐步适当。所谓有序科学,是指要充分发挥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和价值,体现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评价的整体性、一致性和协调性,关注学生生命的完整意义;所谓逐步适当,一是要更新底线思维。课程国家意志的体现不仅仅是数数课时符不符合要求,而且是国家课程标准所提出目标的逐一达成。确保目标的达成,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底线思维。二是要引导学校尝试以核心素养为纲,重新设计课程结构,实现校内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扁平化再构,给予学校更大的课程自主空间,摆脱课程僵化的现状,焕发课程应有的活力和光彩。
整合与放权应该是未来课程建设的两大核心主题,笔者希望通过课程的调整引领教学时空的重新分配,引导学校思考存在的价值和育人模式,重新组织课程要素,调整教学秩序;引导教师重新思考学科的本质、跨学科的必要和多路径的选择,引导学生穿越学科壁垒,联通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关联知识与生活,彰显学习的实践性与创新性。这才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新常态。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课程建设 底线 应守住甘肃轨道,甘肃北方扶贫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技术学校 职业技校 甘肃技校 甘肃技工学校